今天,12月28日期,是张海鸥老师今年在广图开讲的苏词系列讲座的最后一期。现场听众中,当然也会有我。
这一期讲的是,苏东坡59岁的晚年的作品和故事。
宋哲宗亲政改年号为绍圣(公元1094年),立马走他老爸神宗的那套路线,重用改革派,打压“元佑”保守派。他的老师苏东坡也被贬责到广东惠州,三年后再次被贬到了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又过了三年,等到宋徽宗上台后(公元1100年),苏东坡获得特赦,病逝在北归的途中,享年65岁。
朝云
张老师给我们重点讲了,苏东坡和朝云的爱情和相关作品。这些作品在传播度虽比“十年生死两茫茫”差几个数量级,但可以感觉的出来,东坡向陪伴了他20多年的朝云,所表达的情感和爱意却是极为浓厚,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满满都是赞美和怜惜。
普遍认为,东坡的妻妾中,他最喜爱的便是朝云,除了他们相伴时间最长,更是因为朝云懂他。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生活伴侣,更是灵魂伴侣。
朝云去世后,苏东坡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相信,每个男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位像朝云一样的人生伴侣。可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终其一生也不可得,因为这个概率本来就很低。从这点来看,东坡是非常幸运。
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有两个千古名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得知某某失恋了,如果想找些词语安慰TA,“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贪恋一枝花” 马上会脱口而出。
但是,读完这首词我们会发现东坡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这样。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东坡想表达的其实也是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人生的死生聚散无常,我便如离离芳草一般,天涯何处我都可以安家。跟他另外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可能,这种误解是从朝云第一次唱这首词开始的吧。《词林纪事》讲了一个故事:
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朝云答:“我之所以不能唱完,是因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
显然,朝云理解成万一她离世了,东坡可能会另外找他的“芳草”。情绪上来了,便唱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也不必要去较真了,文学的神奇之处,就是代入不同的上下文和情感视角,会出现不一样的解读。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全部做对了,你就真的正确了吗,真的理解这段文字的全部了吗?我看未必~
讲座的中段张老师,还给我们表演了现场作词的技能。仅仅十多分钟一首工整的《西江月》作品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实在太厉害了!
放在古代,需要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才能做到的。今天,更不用说,能者寥寥。
最后,期待张老师的新书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