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荀子传》被低估的圣人

时间:03/10/2024 15:01:56   作者:ChenReal    阅读:25

说到荀子这个名字,我们应该都不陌生。

曾记得中学的时代,我们还背诵过荀子名篇——《劝学》。在历史课本上,也出现过他的大名。先秦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之为“后圣”。法家派的“绝代双骄”——李斯和韩非的老师。这一堆头衔加在一个人身上,足够令人看得眼花缭乱。敬佩之心如黄河之水,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相比于孔子孟子两位先辈,我们对他的了解往往也仅限于此,为什么呢?读完《荀子传》一书,我深深察觉到:其实后世的我们,还是严重低估了荀子。为什么这么说?不妨先一起来看看,荀子的平生经历:

荀子的生平

荀子十五那年,离开家乡赵国,远赴邻国齐国的稷下学宫求学。

所谓稷下学宫,用我们今天的理解就是一所大学,同时也是一所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这里由齐国直接提供运营经费,并且从全天下范围内,招收高水平的学者做老师,给予丰厚的物质待遇,可以让他们自由的研究学问。

当时是齐国鼎盛时期,所以那时候的稷下学宫,可谓是“天下第一大学府”,人才济济。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

插播介绍完稷下学宫,我们继续看看荀子大师平生。

  • 十八岁,在稷下学宫当讲师。这时,他的学霸本质已经暴露无遗了。
  • 二十五岁,开始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所谓祭酒,简单来说就是学宫学术+管理的一把手,相当于今天校+书记。十五岁入学,然后二十五岁就当上了,这所顶级学府担任校长。这已经不能用“天才”两个字来形容了。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二十五岁,那算是啥?
  • 二十八岁,齐国时任国君齐湣王,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仗着齐国强大的国力,四处征伐惹得天下诸侯都对他不满。荀子等人对他的劝谏,聪耳不闻,一副亡国之君得作死之态。于是,荀子以其高超政治洞察力,做出了一个决定:提前跑路。果不其然,没过一年发生“五国伐齐”的战争,齐国打败了。大名鼎鼎的乐毅将军直接封神,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孤城。而我们主人公荀子,则正带着几个学生楚国“追星”。大家没看错,用我们今天的理解,确实有点这样的意味。那么到底是哪一位超级偶像巨星,能够入得了荀子的法眼?当然只有屈原了。据说荀子初到楚国就很想拜会屈原,可惜屈原已经被楚王流放了,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GPS,楚国地域那么大,找一个人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直到屈原跳下汨罗江,他们还是没能相见。
  • 三十四岁,田单用“火牛阵”战胜入侵的燕国军队,为齐国续命半个世纪。等齐国内部稳定了之后,荀子回到齐国第二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当时在学术上的名望和地位,无出其右者。也不得不说,乐毅占领齐国期间对学术文化的保护,还是做得非常到位的。所以,儒生们都很喜欢他,比如: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曾自比“管仲乐毅”。
  • 四十八岁,秦相范雎邀请到秦国考察访问。被第一强国的宰相以礼邀请,这无论搁到什么时代,都是对一个文人最高礼遇了。虽然,当时的秦王并不信儒家“王道”政治的理念,而是推行霸道。荀子的政治主张,自然不能在秦国生根落地。正如,当年孟子跟梁惠王谈了许多,但他们没法在这个问题上完全达成一致。毕竟行王道,效果慢太慢了,需要好几代人或许才能见效,那时功劳肯定不是自己的了;行霸道才是乱世的一剂猛药,见效飞快,当然副作用也很猛(不妨参考短命的秦朝)。
  • 五十三岁,访问团经过赵国然后,再次回到了齐国,第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顺便说一下,这次他从秦国带回来一位年轻仓管员,成了他的入室弟子。他,就是李斯!他对中国历史影响之深远,我个人认为不亚于祖龙。
  • 五十八岁,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邀请,来到了楚国,出任兰陵县令。春申君跟荀子在秦国认识,一见如故彼此都非常欣赏。因此这次荀子能用楚国的兰陵县这块土地,作为他进行社会实践,推行治国思想理论的试验田。据考证,兰陵县应该原属于鲁国,后来鲁国被楚国兼并了,就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在春秋时期,鲁国是引领中国文化潮流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报复,对荀子来说自然再好不过。而且彼时的春申君,已经是楚国的CEO,军政大权在手,有他的大力支持,荀子完全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 六十二岁,虽然在兰陵县治理上成绩斐然,但也遭到了小人的嫉妒,在CEO春申君面前进献谗言,说荀子的兰陵县准备要独立。最后,春申君直接翻脸把荀子赶走了。
  • 六十三岁,回到赵国,深居简出。但金子除了花光,也会发光。他仍然是时任赵国国君的座上宾,经常被邀讨论一些军政之事。其中,有一次讨论过程记录在《议兵》篇中,写的非常精彩。阐述了儒家以及荀子个人的军事思想。
  • 六十七岁,春申君亲自登门请荀子回楚国。当年他一时糊涂逐走荀子,事后也很后悔。几年间也多次派人到赵国,想请荀子回来未果。最后,还是放下身段,亲自来请。最终,荀子第二次出山担任兰陵县令。
  • 六十九岁,和他的弟子一起一边治理兰陵,一边创建“文峰山”学堂。理论实践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 七十五岁,不可一世的春申君,因为自己的自信和大意死于李园之乱。得势的李园,自然要清洗春申君的残余势力。荀子也不得不下课,从此告别了政坛,专心在他的文峰山学堂讲学了。这个期间培养了,许多后世大儒。如:浮丘薄、张苍、毛亨、陆贾。这些名字,在秦末汉初,都是响当当的。期间在秦国已经混得风生水起的李斯,也曾经邀请老师荀子,到秦国去。也许因为爱徒韩非死在秦国的事,荀子也心存芥蒂,于是拒绝了李斯的邀请。并且,他还劝李斯“物禁大盛”,要见好就收。结果李斯没听,最终我们知道李斯的下场,荀子可谓一语成谶。
  • 一百岁,相传荀子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百岁老人。他的一声经历了战国后期,到秦朝初期。那时候,秦朝上下忙着焚书。幸好,有李斯的关系,百岁的荀子提前得到消息,急忙让徒弟们提前誊抄好书籍经典,拉回乡下藏起来。在他的保护下,最终儒学挺过了焚书坑儒这一波黑暗的“末法时代”,并在百年后重现辉煌。其中,荀子和荀子的弟子们,功不可没。

何故被低估

看完荀子波澜壮阔的一生。我认为他的功绩,不在孔孟之下。他对儒家思想版本的迭代是相当实用主义的,正因为是他的改造,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才能成为正统的学派,传承至今。“内法外儒”这种政治思想和治国模式,正是始于荀子。

为什么他的地位一直不如孔孟两位圣人?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有些“不可说”的原因,我们分析一下:或许是他讲了依据大实话——“性本恶”,从而给法家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今天说,2000多年封建帝制朝代,治国方针无不是“内法外儒”,但是这种说法在当时是不能对外公开宣传的。帝王一般只说我“独尊儒术”,然后背地里的才是法家的严刑峻法。所以,为了统治意识形态宣传口径统一,历代帝王不能过于褒扬荀子。

我们读那么多历史,也仅仅在汉宣帝教授太子时,说到必须要儒法并用,否则不能立国这样的观点。也许这本就是帝王的常识或必修课,他们内心都深以为然,但不会大肆宣传。只是这回,汉宣帝对着如同朽木一般的太子(后来的汉元帝),压不住嗓门,然后被某个耳朵特别好使的史官记录下来。这样,我们才能窥到历史的这么一角。

好了,《荀子传》暂时就说那么多了。还有32篇《荀子》原文,正在向我招手呢。再会~

xunzi.png

 

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