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休息日,趁着有半天的闲暇,我又来到图书馆报告厅参加年前最后一场讲座活动。
图书馆的借书区和阅读区的人气比起往常,明显衰减了一大截,但是在负一层大厅却是人山人海。大厅摆了十几张长桌,有人现场挥毫给读者们免费写春联和绘画,一时间大厅内走过路过的人不约而同上前排起了长队,求一副过节的字画。浓浓的文化气息填满了整个空间,这也是我一直喜欢泡图书馆的原因。
今天的讲座主题有两个关键字,“唐诗”和“历史”。我觉得这个话题其实并不好讲,不是因为缺少材料和内容,反而因为内容太多了,框架太大了不知道应该从何讲起。需要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里能够讲得清楚明白,讲得有逻辑有条理,讲得不脱离主题。的确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然而,今天的主讲人郑焕坚老师却做到了,他将唐诗这种文化现象代入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宏观大框架之中,通过多纬度分析解读(人文、社会、经济、世界格局、地缘、气候等),给我们讲述了唐诗的兴衰和中国文人的起落,深刻阐述的唐朝“阶级固化”现象的由来,对于唐朝以及后世社会发展文化更迭产生深远影响。最后还帮我们总结出解读唐诗的12把钥匙:
- 大运河
- 中国历史十字架
-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
- 阶层与贵族社会
- 庶族与士族
- 科举制
- 中华文明与全球化
- 禅宗
- 道家与仙丹
- 宦官与藩镇
- 商业与城市
- 气候变化
不过,今天郑老师也有小小的“翻车”,就是演讲的时间没能把控好。正因为话题大、内容多、知识密度高,所以尽管老师几乎每喘几口气,拼命赶时间,但讲完所有内容,发觉已经拖堂了45分钟。其实,作为太下的听众,我倒是很希望老师还能继续讲下去的。在场其他听众似乎跟我一样的意犹未尽。
最近我在喜马拉雅听一档节目,叫作《掌柜说安禄山传》,把唐朝的“阶级固化”和士族文人的内卷现象描述的更加立体和丰满。想想李白杜甫之类,“落笔经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大才子,竟然大半生只能当个无业游民,侧面说明了唐朝阶级固化之严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更从侧面证明了,表面繁华的大唐王朝,实质上中低层民众对其究竟有多爱和多少恨。否则,仅凭安禄山史思明,两位胡人蕃将那点可怜的嫡系部队和人脉声望,怎么可能点燃一个叫作“安史之乱”的火药桶呢?
有人可能会简单归因于,那个“老色批”皇帝、那个贪吃奢靡的贵妃、那个奸猾谄媚的奸臣宰相、那个不知恩图报的胡人……然而,历史结果并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就可以求解出来的,历史的走向也许是一个不可烟酸预测,极其复杂的混沌系统。
按我们现代人的历史观,更倾向于把“安史之乱”解读为社会矛盾的积累,导致的社会结构出现的如同地震和火山爆发一般的动乱。如果我们再想多一点,可能会有更多属于自己不同的解读。唐玄宗毕生都致力于推动改革,想把贵族打压下去,把寒门氏族给提携起来,从而实现自己更加高度的集权统治。简单来说,他也想将那些勋贵把持军政权利给回收到自己手中,当一个像秦皇汉武那样说一不二的大帝。或许是大唐这艘巨轮的惯性太大,贵族们的不甘和反扑;或许是世界格局的变化阿拉伯人和吐蕃人的崛起,导致大唐痛失西域;或许是北方气候寒冷原因,导致东胡契丹人频繁南下侵扰。唐玄宗没能完成最后的改革目标,在“安史之乱”后人设崩塌而倒台了。而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则是老贵族的代言人,那么唐朝又继续回到了贵族政治的老路上,直至下一次王仙芝和黄巢的爆发……这么看的话,其实唐玄宗也是实践改革道路上的“烈士皇帝”之一,可以跟王莽、宋神宗、光绪并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