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五代十国全史》(四)——城头变幻大王旗

时间:01/16/2024 22:04:55   作者:ChenReal    阅读:57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一代战神后唐庄宗李存勗死于“兴教门之变”,自此华夏大地重归一统的节奏又被打乱了。

如果将天下统一的事业比作我们现在的股市指数,那么股民们刚刚经历了一波小牛市,看到了解套的希望。突如其来跌停,让大家的希望彻底的破灭,接者的更是跌跌不休,进入近二十年的熊市。还被境外资本(契丹)给抄底了,“燕云十六州”的股份尽数让出。这一段的历史,可谓至暗时刻,实在让人不忍细看呐。

高频的皇权更迭

中学时,历史老师给我们编了一句关于“五代”的顺口溜,我至今仍然牢牢记得:“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然而,现在随着对这段历史的进一步了解,我知道历史上五代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不妨我们一起重新来理一下。

  • 后梁:由大臣朱温篡夺唐朝皇位所建立,享国17年(907—923),一共经历三位皇帝,分别是梁太祖朱温、梁废帝朱友珪、梁末帝朱友贞。
  • 后唐:由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所建立,享国14年(923—936),一共经历四位皇帝,分别是唐庄宗李存勖、唐明宗李嗣源、唐闵帝李从厚、唐末帝李从珂。
  • 后晋:由石敬瑭所建立,享国11年(936—947),一共经历两位皇帝,分别是晋高祖石敬瑭、晋出帝石重贵。
  • 后汉:由刘知远所建立,享国4年(947—950),一共经历两位皇帝,分别是汉高祖刘知远、汉隐帝刘承祐。
  • 后周:由郭威所建立,享国10年(951—960),一共经历三位皇帝,分别是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周恭帝柴宗训。

后梁

朱温有底气接受大唐的末代皇帝哀帝的禅位,的确是有的实力使然。他把周边的邻居都虐了一遍,强如李克用也差一点被朱温端了老家。后梁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所占有地盘虽是不小,但身处“四战之地”,强邻环伺。这种情况下,让后梁无法更进一步,做成一统天下的伟业。最终,在“梁晋争霸”的拉锯战中,逐渐落了下风。尤其在一代枭雄朱温被亲儿子朱友珪弑杀之后,他的继任者(朱友珪、朱友贞兄弟)能力有限,无法驾驭这个庞大的政权。

后唐1.0

“梁晋争霸”的大结局,李存勗成了最终的赢家。公元923年,李存勗占领开封梁朝灭亡。此时的李存勗已经换了一个马甲,摇身一变成为后唐开国之君。但这位跟高祖李渊八杆子也打不着的沙陀人,却带着中兴大唐的使命感,将国号还是定为“唐”。看来当年大唐这个IP,还是很吃香的。不久之后,在江南还出现了个南唐国。

灭梁后的李存勗,势头依旧锋芒毕露。向北打跑了契丹人,连一代军事强人耶律阿保机都被揍得满地找牙,最终放弃了南下用兵的打算。向西兵不血刃搞定了李茂贞的“岐国”,这个连巅峰时期的朱温都肯不下的硬骨头。西南放的“前蜀”政权,也被轻松拿下。几年间,后唐已将大半壁的江山,收入了囊中。这效率,历史在五代妥妥的高居榜一啊!比起柴荣、赵匡胤,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想象一下如果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李存勗的带领下的后唐,最终能够完成天下一统,彻底结束这个乱世,实现唐朝的伟大复兴。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李存勗这位神一般的存在,却以匪夷所思的姿势轰然倒地,再也没有机会给自己加戏了。最终,五代乱世的剧本仍要继续往下演。

后唐2.0

李存勗被杀之后,他的义兄李嗣源接掌了后唐帝国,这个政权我称之为“后唐2.0”。李嗣源当上后唐第二任皇帝可以说完全是个意外,对当事人来说,这算是白拣的。李嗣源原本是被派去平叛的,结果却被叛军捉住,被胁迫成了叛军首领。直至李存勗被杀后,他才不得不接盘这一切,如果我们能看到他当时的表情,估计也是一脸的无奈。俺明明就是一个文盲大老粗,只会在战场上砍人的将军,那曾经进修过怎么当皇帝呀!

虽然,李嗣源老皇帝的私德很好,称之为“老好人”也并不为过。他罢兵推行的仁政,确实让久经战乱的人民活得短暂的修养生息的机会。但在他的执政的7年间,专业不对口所带来的不自信,贯穿始终。因此,他手下权臣便帮着他发号司令了,然后这个皇帝的权力也慢慢被架空了。地方势力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纷纷壮大自己的势力,甚至刚刚被统一的蜀地又再次分裂出去。原本趋向统一的大势,又出现了反弹。

李嗣源这个皇帝,他是当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无论如何都配不上这个位置。虽然很想做好,但是皇帝随随便便是个人都能当的吗?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都被史书记录成了个混蛋?因为这个工作岗位太难了!日日夜夜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一咬牙干脆摆烂,选择更符合人性的“庸懦昏暴”得了。平心而论,我人为李嗣源的执政偏“庸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当皇帝搞政治确实并非他的强项,好比你叫一个体育特长生去偏微分方程。幸亏他是“老好人”李嗣源,才最终没走向“昏暴”的路线,让百姓有几年好日子过。

李嗣源当皇帝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继承人,更加差劲。一个是嚣张跋扈二世祖,一个是胆小不经事的小青年,无论哪位都不是合格的守业者。因此,他们的结局只能是个悲剧。老大的凶名在外,权臣对他又怕又恨,于是联合设计把他弄死了,然后拥立老二李从厚继承了皇位。李从厚在政治上表现得too young,被那权臣玩得团团转。

一个新的王朝能够长治久安,第一代与第二代能顺利完成权力,交接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旦出了乱子,所面临的可能是彻底崩盘。刚刚开国,权力结构并不稳定,开国功臣们还手握重病极具威望,然后变得尾大不掉。二代皇帝也不得不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如果不能快速树立自己的威望,那么他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

后唐3.0

令李从厚一生最后悔的事便是听信了大臣的教唆,把他的义兄李从珂逼反了。战争形势明明看着是一边倒的,借嗯李从珂在凤翔成使出了大招的“一哭倾国”,竟然逆风翻盘了。当时的人们,估计也个个都看的目瞪狗呆,莫名其妙。

当我们把尺度放大,镜头拉远,各中的微妙关系,就很容易看得清楚了。每次改朝换代,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自然是那些军人,拥立了一个皇帝,这是泼天的大功劳!怎么要赏赐也不为过吧?国库已经空了,没关系,只要放任大兵们抢劫几天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大兵都是投机者。再次用股市来举例,这些游资把一个潞王李从珂这支几乎退市的ST股,连续N个涨停成了中原第一股,他们所获取的投资回报之丰厚,任谁都心动。推翻了李存勗,大兵们能捞一把;推翻了李从厚,大兵们又能捞一把;推翻了李从珂,大兵们还能捞一把。自然,假如能每年换个皇帝,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的。因此五代皇权的更迭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成了一个死循环。

反观,得了天下的李从珂,他跟李嗣源一样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尤其是收盘了这么一个烂摊子,他更加显得无能为力,只能做看后唐中央的实力逐渐衰落,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也自然弱化了。最后,跟他也上任一样,出了个昏招,逼反了他的之前的号兄弟石敬瑭。

后晋

石敬瑭也是个狠人,直接认了辽国耶律德光做干爹,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找来辽国大兵当外援,最终把李从珂给弄下线了。李从珂在玄武楼自焚留给后人最大的遗憾便是那个用“和氏璧”做成的“传国玉玺”,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

现在的人说起石敬瑭,都众口一词,说他不要脸,是“汉奸”,是千古罪人。如果对他进行道德审判,以上的指控全部罪名成立。但乱世生存的法则,并不是我们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能够感同身受的。其实石敬瑭只是想在乱世活下去,大兵压境,不请外援就只能一死。李从珂绝对容不下一个活着的石敬瑭。

石敬瑭虽然骨气不咋地,但是信用还是杠杠的。割地给辽国爸爸,一点折扣都没打,十六州的官民拒绝辽国进入,他还派人去做思想工作。反正石敬瑭执政风格跟他岳父李嗣源类似,都是走“老好人”的路线。对内仁慈宽厚讲信用,对外卑微孝顺进贡不打折扣。正因这样,石敬瑭也能寿终正寝。

石敬瑭死后,他的继任者石重贵,本人是能力平平,但却相当桀骜。对一次次挑衅辽国,最终惹恼了耶律德光。于是辽国大兵含怒南下,一举打进开封。于是上演了一场,后晋版的“靖康之难”。

后汉

刘知远原本是石敬瑭的心腹手下,手握重兵在北方戍边。自从石重贵当上皇帝后,他便开始拥兵自重。辽晋战争爆发后,他基本在作壁上观,等待时机,等两边都耗的差不多了,才出手把无主的中原王朝帝位,随手捡到了自己的手里。后晋被灭了之后,辽国皇帝也没办法在中原立足,最终把千辛万苦打下来的地盘拱手想让了。

刘知远,当了皇帝没多久便撒手人寰了。新朝的政局还没有稳住,又是来了一个资历浅薄的年轻人刘承祐坐上了皇帝宝座,然后一个重演了多次的剧本又用在了他的身上。刘承祐这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把老爹留给他的顾命大臣几乎杀了个干净,然后却留下了郭威领兵在外。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最后这兄孩子还是被老谋深算的郭威给收拾了。

后周

我认为郭威、柴荣都是传奇人物,值得我大书特书。所以,我打算另两篇详细讲讲。因此,到这里就先告一段落了。且看下回分解,再会~

 

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