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AIGC重塑教育》——AI重塑焦虑?

时间:12/10/2023 14:15:32   作者:ChenReal    阅读:110

不得不承认,我是因被“标题党”了才翻开这本书的。“用AI重塑教育”,这个口号听着十分上头。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大致可追溯到人类社会形成之初。AIGC则是近新兴的概念。它们碰撞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书籍简读

读这本书之前想要学会“精神分裂”。因为每个章节的内容中既有面向家长的,也有面向学生的,还有面向教育工作者的。读者需要不断切换频道才能跟得上作者的思路。也许是我本人读过的关于教育专业的书籍比较少,搞不清楚这是否是教育行业一种惯用的表达方式。反正,我一外行看了的感觉就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挺有趣的。

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一名教育专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功底。首先,作者拿出了一套传统的教育理论框架,接着尝试着将AI的技术和概念植入其中进行探索思考和分析,并与传统的教育模型横向比较,列出相关的优势与劣势。本书主要讨论了以下内容:

  • 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怎样适配AI教育,需要重点发展和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和品格
  •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如将AI工具融合到自身教学场景之中
  •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产出,如何利用AI作为辅助提高效率和提升品质
  • 个性化,如何利用AI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
  • 结果评估,如何利用AI准确、简单、低成本地进行教育评估,获取教育结果的反馈
  • 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场景(例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及应用AI辅助的侧重点
  • 教育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如何利用AI让期尽量分配公平
  • 畅想未来除了AI以外更多教育新技术和新模式

以上内容可用说是面面俱到了,然后再加上许多课程教案场景的设计和模拟穿插其中,形成一套将AI全方位整合到教育行业的“方法论”。从内容结构来说,并不辜负“重塑”一词。我们先不论本书这套方法论是否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单是探索的精神和提出变革的勇气,就值得我们点个大大的赞。将这种思路模板延伸一下,我们其实可以用AIGC“重塑”许许多多行业,例如“AIGC重塑餐饮”、“AIGC重塑物流”、“AIGC重塑金融”……

个人感想

作为教育“门外汉”,自觉没能力对本书内容和观点做有价值的点评或批判。我也只能借书中的一些话题来发散一下思维,对其做一些整理和延伸。

1、AIGC是什么

其实,本书的开篇有给AGIC下定义,而且内容也跟“某某百科”所述的无异。懂的不用看,不懂的看了也未必懂。事物是发展流变的,尤其对一个新生的事物来说,我们能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因此当下很难做出准确无误的诠释。正如未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的人对他只有赵政、赢政、秦王政的称谓,唯独没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盖棺定论。

我个人对以ChatGPT为代表AIGC是这样理解的(大家听听就好,不用太认真):它是人类用大量知识喂投出的一只机器猫,姑且给它赐名“多啦AI”。它能听懂人话,当告诉他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它就会从百宝袋里掏出来。现在他能给出的,只是数据信息,比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如果需要的是一部手机的话,可能还要额外加台个3D打印机的外设才能做到。

2、AI教育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

任何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带来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会引发许多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原子弹父奥本海默,对自己亲手制造的核弹表现出深深的畏惧。AI也不例外,是很多文学影视科幻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前不久OpenAI的创始人兼CEO山姆·奥特曼遭董事会“逼宫”,外界猜测矛盾是人文与科技的对立。

作者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也给我们列举了一些运用AI教学可能产生的问题,例如:学生用AI完成作业,完全放飞自我;过度依赖AI,丧失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隐私的问题,个人信息的泄露恐被恶意利用;内容可靠性,AI也会胡编乱造;感情需求的问题,目前的AI无法理解人的感情,需要情感关怀时不能胜任。

AI生成的内容有时很漂亮很完美,可以以假乱真,拿到高分。但如果全都依赖AI,无法将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内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那么教育似乎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就好像看视频主播吃饭,来为自己充饥一样。

AI生成的内容是否靠谱,这个也是目前我们需要特别小心。当下AIGC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AI的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某些情况下,AI所生成的内容可能会有些胡编乱造天马行空的成分。我曾经试过让ChatGPT“介绍一下王阳明的生平事迹”,结果它一会说他是个道士,一会说他是和尚;一会说他是浙江出生的,一会说是祖籍江西。我本身已经了解这些知识,看了回荡是个笑话,一笑置之。但是,如果这些内容给一张白纸的学生看到,并取信了,可能就有“三人成虎”,“指鹿为马”的欺骗和误导效果了。

如果AI能力已经相当强大,已经达到“强人工智能”的级别,AI就100%靠谱了吗?未必如此!这需要看AI背后的操控者是否会作恶,如果操控AI的人是赵高,那么信仰AI的你便是“秦二世”无疑了。

3、AI是否能在科研创新领域有所建树

AI能够创造出新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例如把“宇宙大统一模型”给推导出来?这也是关于AI的热搜话题之一。事实上,存在这种可能性。AI计算思考的泛式于人类不同,因此是完全能够计算推导出不同的理论模型,从而得出一些,我们人类的思想从未涉足过的东西。当然这是有前提的:

  • 首先,知识信息量足够。你的先把“多啦AI”喂饱,才能要求它给你拿出有用的“干货”;
  • 其次,算力足够。众所周知,AI模型的训练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随着信息输入量的增加,对算力需求要更是几何级的递增。
  • 最后,有一套高效的甄别机制。你可以要求AI瞬间给你生成出的无数内容,但要求它给你生成一个绝对正确的内容就很难了。因为,AI是通过概率推理的模型来生成内容的,它给出的答案必定有错误的概率。科学理论都具有“可证伪性”,那么用AI的推导会产生的内容中,真正有价值的那一个会被埋没在无数错误的结果中,虽然不至于像“一只猩猩不断敲打键盘输出莎士比亚的名篇”那么低的概率,但甄别内容正确合理性成了如大海捞针一般任务。

昨天,我参加了一个讲座,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天文系的吴学兵教授。他在回答听众问题时也谈及了AI在科研学术领域的运用。他的观点是:首先,科学家们不排斥AI辅助科研甚至很期待AI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目前AI能力并不完全胜任,并没有外界所期望的那么高。即便做一些机械的工作:如数据分析处理,也并不如传统计算机人工建模理想。

综上所述,AI要在科研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4、AI实现个性化教育

本书多次提到“个性化”这个关键词,或许也是AI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惊喜吧。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千百年来被我们津津乐道。为什么?只因现实中很难被复制,是一个天花板级的存在。主要时代环境不同,当年孔子教学是“全科制”,学“六艺”,而且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还能周游列国去游学并参与“治国平天下”的活动。反观现代教育基本采用分科制度,呈现出工业产业化的形态,变得像工厂流水线一般,按市场不同岗位需要,批量生产出一类做“专业人才”的标准品。人,被物化成了资源,叫做“人力资源”。当然根源还社会的问题,教育只能是配合社会需要。

这里讨论AI实现个性化教育,目的还是为了产出“标准人才”。主要思路是根据学生特点、爱好、能力水平层次,生成与之对应的内容。让他们能最大化吸收和消化知识内容。达到“重口可调”的结果,避免单一形式单一内容的“一刀切”输出。比如一道讨论行程问题的数学题,一般是这么描述的:“一辆车追另一辆车,各自速度是A和B,需要多少时间追上?”。如果AI针对奥特曼迷的学生出题,就会变成:“一个安特曼追另一只怪兽,怪兽两只脚跑速度为A,奥特曼在天上飞速度为B,需要多少时间追上?”。这样学生的情绪或许能直接被拉满,学习效果能够得到提升。

总结

不管大家与不愿AI的时代终将来临,我们身边也会冒出很多新的东西,并切很多我们原来熟悉的东西也叫会被“重塑”一番。置身于这个不可逆的洪流当中的我们,只能拥抱变化,努力学习刷新认知。当然,也没有必要过于的焦虑,现在就卯足劲头为自己建造“诺亚方舟”。完全没必要,毕竟“审判日”还没来临,其实大家也还不知道它真正来临时的最终形态是什么。

封面

 

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