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汉国史》(六)高祖刘岩2

时间:01/28/2024 11:51:50   作者:ChenReal    阅读:83

创业期

刘家二代的传承走的是“兄终弟及”路线,因此23岁的刘岩接了哥哥刘隐的班,成为岭南政权的话事人。此时刘岩年纪虽也不大,但是威望很高,此前长期担任刘氏政权的二把手,在军事战略上的水平甚至还压刘隐一头,所以政权交接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什么类似“斧声烛影”的故事。

即位之初的刘岩,也表现出了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一面,因此将南汉国的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综合实力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前面说过,刘岩在军事战略上所表现出的天赋比其兄长刘隐更优秀,因此,刘岩也当仁不让掌管了刘氏集团军事统帅的重任,而且干得的有声有色。用了数年的时间逐步将一些外来势力扫荡出岭南,大大拓展的南汉政权疆域版图。首先,打跑了江西卢氏集团从而收回了韶州和潮州;继而,将广西容州、邕州(今南宁)收入版图;最后,还政征服了安南(今越南北部)。虽然他年纪轻轻,已是身经百战,在军中积累了相当的声望。顺利接手父兄基业,并得到岭南军民的用户得以称帝见过,打下牢靠的基础。

刘岩前期的执政有刘隐的影子,一方面重用士人为官辅佐自己,一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姿态。他身边确实也聚集了很多有德有才之人。可惜他任命的宰相,好像都被诅咒过一般,基本都是短命之人,没有办法持续和稳定地进行到底。

这种“文官政治”的创新,并不是宋太祖、宋太宗两兄弟所创,早在刘岩的南汉国已经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有史学家认为北宋继承发扬了南汉这一套执政的理念,设计出了全新版本的治国模式,使得中华的政治文化走出与汉唐不一样的模式,并且延续了整整1000年之久。按此说法,这也算刘岩留给后世最大的一项功绩了。

对外政策上,刘岩也是蛮有自知之明的。称一下自己那些家底,顶多也就到了白银段位,跟北方的大国梁和晋根本没法比。乖乖俯首称臣,明哲保身,老老实实当个地方土皇帝就够了。即便对湖南马楚政权也不表现得太过强硬,相互联姻大家成了亲戚,接下来就好说话了。

守业期

公元917年刘岩称帝,国号为“大越”,后改为“大汉”,史称“南汉”,这是“高祖”刘岩的高光时刻,虽然在名义上还是后梁、后唐的藩属国,但是整个南汉国的政权班子算是完整搭建了起来。

这个时候,因为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很多士族都迁移到岭南这边以求避祸。刘岩执政的早期,还是能够自然善用,把这些士族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南汉国效力。因此,前期的南汉政权稳定国力也日渐增长。就连以前宿敌湖南的“马楚”政权,也不干小觑他们,在几次小规模的边境战争中,竟然刘岩的南汉国居然不落下风。

可是,我个人认为在安南战场的折戟沉沙,成为了刘岩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自秦汉以来,安南地区(越南中北部)一直都是在中国行政版图以内的。随着大唐的灭亡,天下分崩离析,地处边陲的安南自然也有一些地方实力派在蠢蠢欲动。刚开始,他们还愿意臣服于南汉,但好景不长,这个地方很快出现了兵变,地方武装割据交州,并把南汉派驻的官员杀的杀赶的赶,最终南汉国对安南失去了控制。

正当盛年还意气风发,刘岩当然不会惯着他们。两次派兵镇压,似乎小看了安南军力,最终都败北了,而且还搭上了自己的儿子刘洪操的小命,真可谓“赔了儿子又折兵”。这位刘洪操,能够替父带兵出征,很可能就是被当作南汉的储君来培养的。刘岩原本是想让他出去虐一虐安南的菜,刷点军工回来,为其日后接班打好基础。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安南的吴氏政权并不是菜,而是一块硬骨头。

刘岩的计划被彻底打乱了,也为他驾崩之后,他众多的儿子们原本的同气连枝变成了同室操戈,埋下了祸根。更重要的是,这一战也把刘岩的自信心打没了。自此之后,刘岩变了个人似的,开始沉迷享乐,不理朝政,不信大臣而宠信宦官。

更可怕的是,把一个非常变态的恶魔基因给表达出来了,并且还遗传了好几代。这便是他喜欢看别人受虐,喜欢研究花式杀人的方法,各种如何折磨残害同类的脑洞被他开到了最大,甚至还亲自设计刑具和实施流程。估计大名鼎鼎的“满清十大酷刑”,在他的眼中也不过是小儿科。

接班人

刘岩的晚年,除了释放出第二人格,最终并彻底黑化。还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好,就是继承人问题的犹豫不决,没选对人。(当然,这个观点着有点事后诸葛亮)

刘岩的晚年其实一直想立洪昌为太子,因为着娃看着比较像当年的自己。后来,有人劝说“废长立幼,恐将有祸”,最终不得已还是立了第三子刘洪度为继承人。

其实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无论是在帝王家还是寻常百姓家,都是千古难题。立长、立贤、立爱,选择上都是有成本有风险的,除非是独生子,以后以上属性三合一。我们后世看结果的群众,可以指指点点,但作为身在其中的当事人,真的不容易决断。

纵观历史,多少的所谓“千古一帝”诸如秦皇汉武,都没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功过评论

都是同一个人,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呢?作为后人都不住想为他改写一下人剧本,把他后十年的戏份全删了,以成就其一世英名。“挺好的一个人,可惜,死晚了!”

叔本华将人生比做钟摆,永远在痛苦无聊中来来回回。前半生求的刘岩在生存意志驱动下,不得不开疆拓土,不得不礼贤下士,不得不与强邻交好。后半生国家已经立住了,生存无忧,打出去一统华夏无望,从此陷入了无聊的状态。那么,只能暴露本性做些混帐的事情来打发无聊。 我们与其在此非议古人,不如自省三百回合,拷问一下人性,设身处地想一想,换你是刘岩,你能做得更好吗?我个人的回答是,大既率不能!

VS孙仲谋

最后,我想把刘岩、跟孙权做一下对比。

  • 都是继承父兄基业,并且守业成功,最重称帝建国。当然,孙权的地盘要大的多,尽有江东6郡81洲,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刘岩只有岭南一隅,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中较为弱小的一个。
  • 在他们政治生涯的上半场的表现均可圈可点,基本都能达到“明君”的标准。但是到了晚年,帝王人设还是翻车了,变得残忍、糊涂、嗜杀,刚愎自用,甚至有些昏庸。
  • 在继承人问题上也是遇到了麻烦。孙权看好的长子孙登,早夭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孙权,从此变得多疑暴躁,夺嫡斗争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江东乱政的开始。反观刘岩这边也有类似的经历,默认的继承人在越南战死了,这个噩耗同事成为了他人生转折点。个中的缘由,做过孩子父母或许能懂。试想原本有一个自认为非常合适的接班人,一切紧张掌握中,忽然说没就没了。环顾膝下的孩子,个个都不成器,怎么能做好权利交接?不为乱臣贼子作嫁衣?这种焦虑为人父母的才会都懂。尤其是手里那点帝王家业,旨定会被很多人惦记着。如果不狠下心肠举起屠刀,铲除一切可能的威胁,那么自己的下一代很可能就不会再有下一代了。所以,他们晚年这样的混账的操作在历史上,并空前也不绝后。大汉的刘邦吕后夫妇做过,大明的朱元璋也做过。单从结果来评判,孙权刘岩做砸了,所以史家纷纷给出差评。而刘邦朱元璋,做得有惊无险,得到了个中评。大家习惯了以结果来论英雄,仅此而已~

liuyan.png

 

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