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完《奥本海默》的电影后,也写了观后感,在文章最后我说过打算去图书馆找点相关资料做做功课,然后再扩展补充一些内容。孰料到了市里最大的图书馆,转悠了半天,竟然发现馆内收藏的奥本海默传记几乎没有。“几乎没有”,这个表达似乎跟上下文有点自相矛盾,需要先解释一下。在图书馆的系统查找,确实能查到有一本跟电影相关的奥本海默传记,但是书并不在流通借阅区域,而是在图书馆的“典藏区”,这的书本不外借,只能在特定时间登记身份证后在馆阅读,而且规定时间内必须归还。
从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到以上情况后,我只能暂时放弃了,因为他们指定的时间我在上班呢。无奈之下,只能在网上搜索一下关键词“奥本海默”,最终能找到也只是某某百科上类似的花絮介绍的内容。不足以支持我了解更详细深入的信息。
总之,我已经为我的无话可说找到了理由,已经做好了close这个话题的准备。但幸好今天我又找到了新的观点想补充分享一下。昨晚被蚊子吵醒,用尽洪荒之力干掉那个可恶的噪声制造者后,听着一个音频节目准备继续入睡。主播讲的正是《奥本海默》这档电影,听完他们的观点,我颇有启发。
他们提到一个点:奥本海默对原子弹的态度为何前后发生了180度的翻转?在一开始他为曼哈顿计划,就象打了鸡血一般的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不计后果、义无反顾……最后“原子弹之父”IP光环笼罩于身的奥本海默。战争结束之后,竟然一下子就萎了,不在对氢弹项目感兴趣,反对核弹武器的使用以及研,根据放大佬唱反调。
他只是个思想比较纯粹的科学顽童,最初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他找来了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验证科学理论,而造出了的大玩具。原子弹成功在日本引爆后,他并不是像一部分政客那样因嗜血的感觉而兴奋不已,而是陷入了深深的后怕和不安之中。他意识到他亲手释放出了可能人类无法控制的恶魔。然后他就像一个意识到自己犯了错的孩子,不安和自责的情绪像一根鞭子时时抽打这他的内心。
电影有一幕可以作为以上观点的论据:他在礼堂发表庆功演讲,导演把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全部展现到银幕中,他眼看到中的并不是因为胜利欢笑的人群,而是在核战争中化为焦炭的无辜百姓。
最后,因为他对核弹的态度就发生的巨大的转变。屡屡跟军方大佬唱反调,发出了很多不“主旋律”的声音,导致事后被政治调查。这就是故事主线的因果关系。
引用王东岳老师的“物演史观”,人来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边发展进步,一边作死的历史。为了解决了一个小怪,释放一个小魔头,为了解决那个小魔头,又释放了一个大魔头。如此循环递进,直到人类无法控制这个“魔头”,末日审判即将来临。猜测一下,未来在人工智能界会不会又再出现一个类似《奥本海默》的情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