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汉国史》(二)刘氏族谱

时间:07/30/2023 21:02:43   作者:ChenReal    阅读:93

按照太史公写人物传记的套路,开篇必是把此人的家族图谱给挖出来。那么南汉国主这一家子又是什么来历呢?这个话题一度众说纷纭,甚至可能还算是一桩历史的谜案。下面,我们也尝着破一下案吧。

讲个历史的常识

有个历史常识,我想先交单交代一下。首先,并不是所有历史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历史也未必是历史的真相,也或许只是大多数人点赞投票出来的一种观点而已。跟自然科学一样,我们可以去怀疑,去找证据,去推理考证一段历史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行。历史研究的魅力就在这里,历史的真相常常隔着层层迷雾,我们后人并不能完全看穿,因此有很多事件都是靠整理碎片化的信息作为线索,然后再通过逻辑推演还原出来的。所以不同的人整理这些信息的所用方法不同,思考的侧重点不一样,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人说,如果史书记载了的件事,那么是否就可以盖棺定论呢?答曰:未必!史书记录可能很只在一个视角,看到的仅是一个侧面,真相可能隐藏在视角镜头之外;即便史家360无死角的把事件记录下来了,也不保证千百年后不会失传误传;即便没有失传误传,也不保证千百年来没有被人删改;即便没有被删改,记录者的信息来源也未必都是准确详尽的……反正,只要我们用“休谟式”的怀疑精神不停追问下去,那么可以肯定,我们读到的历史肯定与真相有着或多或少的背离。

最后,人作为解读历史的主体,思考本身就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因此,不同人读一段历史故事感悟,各自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是很正常的。人会不自觉把他自己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代入所读到的故事里,而人的情感和阅历也是会有波动和变化的,那么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也会有偏差。

历史的分歧

好了,铺垫的话就说到这里吧,说下去就有点“历史虚无主义”的Feel了。回到今天的话题,我们先看看南汉国的刘氏家族是如何传承的。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今天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新鲜拍回来的哦。历史学界对刘安(有称:刘仁安 或者 刘安仁)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

nanhai-1.jpg

1、中原来的汉人

大多正史都采用这个说法,《新五代史》、《宋书》、《资治通鉴》等比较权威史书,不约而同都说他的祖籍是河南上蔡,而《旧五代史》则说其是来自彭城刘氏。其实,这两个说法并不矛盾,看各自追溯多少代先祖而已,上蔡刘氏往上溯源也能到达彭城刘氏这一支,同样的还有都是刘邦、刘备、刘裕。中国正史貌似已经盖棺定论了,为什么还会有争议呢?其他说法有什么实锤的证据呢?

2、来自波斯的外国人

有人说刘家是“歪果仁”,还是阿拉伯后裔。因为在唐朝于阿拉伯世界的海上贸易非常频繁,而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旅居者很多外国商人。据说黄巢占领广州的时候杀了很多人,包括不少的外国商人。日本学者藤田丰八提出了上面的观点,他的论据是:

  • 刘安仁早年身份很可能是个商人,后来到了岭南的潮州做了官,史书有记载的潮州的大官没有此人,那么他出身官宦的身份就存疑了。
  • 来自北方大族的韦宙,想把侄女嫁给刘谦,他的夫人出来反对,理由之一是“非我族类”。
  • 史记形容刘家男人的相貌,异于普通汉人,然后推论出其基因的不纯正。

大多数人看了可能都会觉得,藤田先生的这个脑洞或者玩笑开得比较大,可能是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有市场。也许外国友人都很希望中国能够提早“国际化”吧。我认为他所提出的论据说服力不强,不足以成为铁证。

首先,即使是商人出身,也未必一定是外国商人,中原人也可以经商。

其次,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断章取义强调“非我族类”四个字,确实能够有多种推论。但是如果代入上下文,多数人会理解为,韦夫人用“非我族类”来特指门不当户不对的阶级鸿沟,她的话或许可以理解成:“刘谦只是一个小兵头,还是个商人的儿子,这种出身的下等人,哪里配娶我名门大族的女儿。非我族类啊,万万不可!”。这种婚姻门第的传统,到了我们今天依旧存在。别说中国了,外国照样有,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同阶级不能通婚,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最后,相貌判定也很牵强,孙权还是“碧眼紫须”,怎么不说他是外国人呢?(确认有人这么说过,但是因为证据不足,被99%的抛弃了)外国历史学者很喜欢这么“以貌取人”来匹配人家的祖先,例如:先秦的墨子据说长得比较黑说,他是来自非洲的;老子比较白,是来自欧洲的。按这么个说法,古天乐跟迈克尔杰克逊,就是混血儿了,在年轻时和成年时表达的基因不一样。

3、岭南土著人

既然的说法外国人比较牵强,又有另外一位日本学者又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刘氏是岭南土著人,来自俚僚部落,他们是被汉化了之后的版本。中国的正史对刘氏出身有造假成分,把他们家美颜成了中原人,刘邦的血统。

平心而论,我认为这个说法的靠谱程度,比起“外国人”一说高不少。但是,也经不起推敲,仍属于非主流的观点。首先,看看儒生写史的基本视角,均以北方的政权“五代”为华夏正统,而南方十国政权都是地方割据的“伪朝”。说白了,五代这段历史唱主角是“梁唐晋汉周宋,朱李石刘郭赵”,其他都是跑龙套的。那么问题就来,他们要美化也先给主角P历呀,那些他们看不起的龙套角色不黑他们就算很对的起了,怎么可能会特意去违反职业操守去美化他们的出身呢?那些失败者何德何能去书写历史?

事实上,唐末天下大乱,不少北方人用脚投票,迁徙到南方。南汉建国前后,重用了一批中原士族名士为官辅政,这就是例证之一。及至宋朝整个国家经济也是逐渐的南移。刘家也属于这些人的一员,非常合伙逻辑。这比起阿拉伯的人汉化以及岭南少数民族部落的汉化,在发生概率上实在要高太多太多了。

结论

综上所属,刘氏家族中原汉人南渡的可能性更高,我个人也比较相信这种说法。

假若有人发明了时光机器,让我们重回到唐末五代给刘家人做了DNA测序,发现竟然真相是属于两种小概率事件之一。即便如此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我认为用血统去判断是否为汉人,不如用对汉文化的认同度来衡量更为合适。用专业一些的历史术语来描述以上观点便是“法统高于血统,道统高于法统”。举个例子,我们看李唐王朝,他们这个家族,论血统他们肯定就是北方胡人的成分居多,但是又无法否定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引领潮流的汉人,他们扛起了汉文化发展传承的大旗。因此,假设某一天“地球村”各种肤色的人都说中国话,都用筷子吃着饺子,那么我也会认为他们毫无争议都是汉人。

 

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