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同时听两档关于春秋战国的节目,分别是:
- 掌柜——《掌柜说大秦帝国》
- 游学中华——吕思勉《中国通史》精读
说起“春秋”一词,很多人立马会想到“孔子著春秋”的典故。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统称,可以看作是一种史书文体。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即国家一般有两个史官,记录历史事件的称右史,文体是春秋;记录王侯将相言论的叫左史,其文体也是非常著名的“尚书”。孔子依据鲁史编著的《春秋》,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春秋经”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孔子一生没有做过史官,他编撰的春秋经属于民间野史。但是孔子身为“万世师表”三千年来圈粉无数,因此也只有他所著的春秋能够保存流行下来。
我们现在读到的春秋,通常并非是孔子编著的春秋经原文,而是后人做了注释的版本。因为,春秋经原文非常精简,用的所谓“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往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有寥寥十几个字,并没有细节的展开。然而,文人都觉得,在孔夫子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内涵,充满了嬉笑怒骂的感情在其中(大致跟我们中学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一般),需要各种解读和破解,然后各自把破解翻译出来的答案出书立传传颂下来。例如:《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孔夫子惜墨如金,所记述只有一个标题的内容,久而久之,后人并不清其中的事件。故此,有人对“春秋经”所写的内容做了注解,有的试图把历史事件的细节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剧本,有的则是揣测孔夫子的想法把字里行间的中心思想给破译出来。其中,最为后世人所熟知的三本注解合称为“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是鲁国人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也是位“身残志坚”的传奇人物,相传他双目失明了,还坚持完成了《左传》的编写。当然也可能是后人特意熬制的鸡汤,相传至今罢了。关于他的名字,有一种说法,他姓丘名明,左是他的官职,左丘明是鲁国有编制的史官,是专业人士,不像孔子只是个民间知识分子。另外,扩展一下古人的名字,经常会拿从事的职业或者官名放在前面称呼他们,久而久之,便成了他们的姓氏,也说明那个年代子承父业的很普遍。例如,小张是个司机,大家叫他司机张,或许他的下一代就直接姓“司机”了。左丘明是个例子,还有“司马”、“司空”、“上官”这些姓氏,都是这个套路。
《左传》文体属于叙事文,将春秋经的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细节详细展开描写。《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把整个故事前因后果都说得清楚明白,从郑庄公“寤生”不被母亲喜爱,到他故意骄纵弟弟让其“多行不义必自毙”,再到打败共叔段,再到黄泉会母,故事内容写得非常生动传神、跃然纸上。因此它也是一套极其优秀,为万事称颂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写的《史记》也深受其影响,我们今天语文课本上的很多古文也是来自于《左传》。怎样写故事《左传》确实是一套不可多得的范文。另外,作为一个专业的史官,左丘明也是带着他的职业操守来写书。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很少参杂个人的视角和感情在其中。因此,它的在历史考古的参考价值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